書展活動

2022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四大獎項入圍名單出爐!

2022-02-09

2022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於2022年1月19日公布入圍名單!為呈現台灣年度出版趨勢、表彰華文作品的耀眼成就,台北國際書展特別設立「書展大獎」,鼓勵台灣原創、繁榮台灣出版,並作為大眾閱讀的指標。

邁入第15屆台北國際書展大獎,今年報名踴躍,徵件自2021年8月5日起至10月5日止,總件數達742件,較去年718件微幅成長。報名情況統計「小說獎」82件,「非小說獎」340件,「兒童及青少年獎」214件,編輯獎有63名編輯報名106本,較去年49名編輯報名80本,成長幅度最大。第一階段除了各選出入圍書籍10本,「編輯獎」則選出入圍編輯5名。

2022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各獎項首獎得主3名、「編輯獎」首獎1名,將於2022年4月19日舉行「書展大獎公布記者會」盛大公布,並邀請各組首獎得主榮耀現身。同時也預定將於農曆年後2月於博客來、誠品等平台舉辦線上書展,以饗讀者,敬請期待!

2022台北國際書展大獎【小說獎】入圍總評

今年「小說獎」十部入圍作品,在作者方面,包括了不同世代與性別的台灣、馬來西亞、香港作家,彰顯出台灣仍在華語出版市場扮演特定意義的角色;在類別上,嚴肅與類型分治;在題材上也包羅萬象,大膽設想如黃崇凱創造了台灣與古巴的大交換,或瀟湘神借奇幻傳說邏輯把人從台灣搬到沖繩,細緻深刻鍾文音進入女性身體與疾病日常,甘耀明借一小段歷史材料而拓展出性別、成長、族群與人性的糾纏,亦顯示出小說家的非凡功力。

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長期以來在台灣書獎中具指標性地位,一方面期望能反映過去一年台灣創作與出版的豐繁面貌,另一方面,配合國際書展的推廣與媒介性質,也期望能選出兼具藝術性與可讀性、並呈本土特色與多元想像的書單。相信今年的入圍名單能夠充分展現出上述的特質。

2022台北國際書展大獎【非小說獎】入圍總評

今年「非小說獎」入圍的十本書,無論從文體類型、主題內容、表現形式甚至設計構成來看,都足以構成一幅百花齊放的豐盛景觀,不僅體現時代感,也交織各種思想意念。

今年入圍作品趨向,大致可歸納出五條軸線:一、非虛構報導評論:如記者深入跨國現場、探討全球假新聞問題的《真相製造》,和檢察官現身說法、反思台灣檢警與媒體共犯結構現象的《扭曲的正義》。二、自然與人文的跨域紀實探索:如作家參與遠征世界第二高峰K2的《神在的地方》,和藝術家深入部落山林進行「隘勇線」史跡踏查的《拉流斗霸》。三、對台灣文化史的再發掘:如使用大數據和詞頻分析新方法,選出台語片上百個關鍵詞進行百科式評介的《台語片的魔力》,與向電影手繪海報國寶匠師陳子福致敬的《繪聲繪影一時代》。四、風格強烈的圖像表現與裝幀設計:如活力四射、令人驚異的圖文創作《動物腥球圖鑑》,和精緻優雅呈現日治台灣文藝現代性的史料彙編《共時的星叢》。五、來自香港的深化思考與行動:如現居台灣的香港詩人廖偉棠以《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》,廣博評介百年來經典詩人作品,以及去年台北國際書展首獎得主韓麗珠,以《半蝕》持續關照香港變局中的個體心靈處境。

2022台北國際書展大獎【兒童及青少年獎】入圍總評

今年「兒童及青少年獎」參評圖書,類型包括圖畫書、漫畫、小說、散文、詩、童話、傳記等,涵蓋文學、藝術、自然與社會科學等領域。評委需考量不同類型圖書各別的標準以及各年齡層讀者不同的需求,既要表彰創作與出版的成熟和創新,也力求為讀者提供有深度樂趣並擴展視野的閱讀經驗。經過一個多月認真閱讀每一本書後,初選出36本書進入第二階段評選,再經過熱烈討論、辯論和反覆審視,選出十本入圍書,包括四本具童趣與藝術創意的圖畫故事書、四本巧妙呈現知識趣味的科普書,兩本動人的文學小說。

長篇小說、童詩和散文是本屆明顯的少數,期待未來有所成長。圖畫故事類呈現多元豐富的面貌,但許多作品未能兼顧兒童、藝術與文學而顯得不夠完整。科學類圖書的編排設計影響內容的傳達,也引導讀者的理解和感受,值得更加重視。

2022台北國際書展大獎【編輯獎】入圍總評

台灣文化研究與書寫熱烈進行的今天,年度編輯獎的參賽出版品充分反映了這個現象。民間信仰、文學、音樂、建築、族群、產業等等的主題依舊方興未艾。就中電影藝術的相關書籍量多於往年:百年台灣電影史、台語片關鍵詞、可以普及全台的台北海報畫師、地方的戲院小史和看板畫師……試圖喚醒人們往昔生活的記憶。

學術研究、學位論文改寫成普及讀物也值得注目,陽明山茶的產業史、建教合作制度、超商店員、台語電影等等,都是研究踏查轉化的寫作。公部門與出版社合作的出版品:人權博物館的文學編選、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集學者撰寫的電影史、交通部四個局(航管、氣象、鐵道、觀光)「迂迴」故事化繪本等等,呈現了多元的樣貌。

凡此種種書籍,每一位編輯人大都必須面臨題材的選擇,讀者的定位,既要深度還須平易等等的工作日常與考驗,而每本書又各自具有接近和相異的挑戰。評選委員盡力從資料研究、文本閱讀、辨認編輯努力的跡痕、考量不同類型書籍的差異之後,交換意見,達成共識。